如果提到“死神”,大多数人可能会联想到西方神话中的人物。但若是在中国谈起“杀神”,熟悉历史的人会马上想到武安君白起。白起一生杀戮无数,史书记载他所杀的人数惊人,估计接近百万。考虑到当时的战国时期人口总数也不过两千多万,而白起一人就杀死了一百多万人,占据了当时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。因此,“杀神”这一称号实至名归。
那么,白起为何能够成为“杀神”呢?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事,才让他最终获得这个“杀神”的名号?秦军作为七国中最为强悍的军队之一,究竟是怎样培养出如此骁勇的将领白起呢?这背后必然有着深刻的原因。
谈到白起,必须提及长平之战——那场让他名声大噪的战役。公元前262年,秦国几乎征服了韩国,只剩下少数几个城池未被攻占。韩国的国君在国际间的地位相对特殊,他被周天子承认是正统的国君。韩国与赵国和魏国一同分裂了晋国的领土,成为当时最为强盛的几个国家之一。然而,秦国却是一个位于西部的小小诸侯国。要知道,在战国初期,商鞅改革之前,秦国仅仅排在七国的中下游,远远不及齐国、魏国和楚国那样的强国。
展开剩余75%然而,商鞅变法改变了秦国的命运。通过这一系列深远的改革,秦国迅速崛起,跃升为战国中游强国,并逐步和其他强国在兵力上不分上下。商鞅的改革无疑为秦国后来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回到长平之战,秦国逐渐逼近韩国的残余国土,韩国国君为了求援,用17座城池交换了赵国的帮助。赵国国君虽然并不想卷入这场战争,但最终由于利益关系被迫答应支援。赵孝成王派遣了老将廉颇率领军队前往韩国支援。可惜,在白起的战略布局下,廉颇完全无法应对,最终战局以赵军失败告终。战败后,廉颇指挥残部迅速收缩战线,紧急守住营垒。白起在此时也没有立刻发动进攻,战局变得复杂而持久。赵军依托紧密的营垒布防,秦军在远征的情况下,粮草补给难以持续。
然而,秦国的粮草供应终于比赵国更有优势。秦昭王甚至专门奖励官员以便提高士气,动员百万青壮年修建了水路运输线,速度远超赵国的传统陆路补给。几个月后,秦军依旧有充足粮草,而赵军则渐渐面临补给短缺,情况越来越严峻。赵孝成王对廉颇的拖延战术不满,最终换将,由赵括接任为新一任主将。历史上,赵括被视为“纸上谈兵”的代表,然而他能成为将军,必定具有一定的军事才能。只是,面对如白起般的强敌,再加上自己手下的局势劣势,他的才能也无能为力。
白起并非一开始就以“杀神”的身份出名,他本名公孙起,是一个没落的小贵族。在秦国改革后,实行了功勋制,战场上每个人的功绩直接决定他们的升迁。商鞅早就防范了士兵互相杀害以获取功勋的情况,因此采用了五人一组的编制,若队员受伤或阵亡,整个队伍都会受到处罚,最严重者甚至会丧命。为避免惩罚,士兵们必须拼尽全力保护自己和队友,甚至多杀敌人以免遭受制裁。这种制度极大激发了士兵们的战斗欲望,也让秦军的战斗力极为强大。
白起能从普通士兵一步步晋升,最终成为左庶长,这与他的战斗才能和领导能力密不可分。尤其是在长平之战中,白起凭借自己对赵军的精准判断,决定了战争的最终胜利。赵括上任后,急于反击,试图通过突袭秦军取得优势,但白起早已料到赵括是个冲动而缺乏策略的将领,于是开始实施虚假撤退策略,引诱赵军深入秦军阵营。
当赵军的主力进入秦军的包围圈时,白起的计划正式启动。他指挥了两万人的部队切断赵军的撤退路线,并派骑兵将敌军主力分割开来,逐步收缩包围圈。赵括意识到局势危急,试图多次突围,但始终未能成功,且粮草匮乏。赵军在困境中生死交加,甚至发生了因争夺食物而互相残杀的情景。
最终,赵括亲自带领部队尝试最后一次突围,却未能成功,最终被秦军斩杀。失去主帅的赵军最终选择投降,而白起出于对其心术不正的担忧,命令将所有降军一并坑杀。白起从此一战成名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杀神”。从他开始屠杀第一人,到他去世时,白起一生累积的杀人数达到百万之多,无论是在中国历史还是其他国家历史中,都是前无古人、后无来者的存在。
发布于:天津市方道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