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了解春秋时期历史的朋友们来说,春秋第一霸主晋国所面临的一大心腹大患便是卿大夫的专权现象。在晋国“六卿”格局的形成以后,这个问题几乎难以得到解决,最终导致了历史上著名的“三家分晋”。有趣的是,晋国的“六卿”中,首席并非是通常被认为的“相”,而是“中军将”。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?接下来,我将与大家分享一些个人的见解。
西周时期,作为大诸侯的晋国,其军队规模通常为“三军”,这也是当时普遍的组织形式。然而,在春秋前期,晋国内部爆发了一场长达数十年的政治斗争——“曲沃代翼”。这一事件中,小宗曲沃取代了大宗,严重破坏了周礼的稳定,因此引起了周天子的强烈不满。尽管周天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承认了曲沃武公作为晋国国君的地位,却也附加了一项苛刻的条件:晋国的军队规模只能限定为“一军”。
展开剩余67%这种限制显然阻碍了晋国的对外扩张,但出于安抚民心的考虑,曲沃武公(也称晋武公)只能默默忍受。在继任者晋献公执政后,他决定将军队规模扩大到“上下两军”,并亲自统率上军,而下军则由太子申生负责。然而,随着晋献公晚年爆发的“骊姬之乱”,下军的实际控制权却落入了卿大夫的手中,造成了权力的失衡。
晋文公继位后,为了更好地对外争霸,他毅然打破了周天子当年的禁令,将晋国的军队规模扩展为“上中下三军”。在晋文公所组建的这三军结构中,中军的地位最高,其次是上军,而下军则在三军中地位最低。在历史上著名的晋楚城濮之战中,晋国的上中下三军齐心协力出战,使得晋文公最终登上了首屈一指的霸主之位。
然而,晋文公在组建三军的同时,也为了实现权力的平衡做出了两项重要妥协:第一,他放弃了亲自统率三军的权力,而是将兵权委托给了三军的将佐(包括中军将、中军佐、上军将、上军佐、下军将、下军佐);第二,三军的将佐同时还担任晋国的执政上卿,这使得他们不仅是晋国地位最高的军事指挥官,还是负责朝政的宰相。
在晋文公与晋襄公在位期间,三军将佐的任免权还在国君手中。然而,从晋灵公开始,晋国王室对三军将佐的任免影响力逐渐减小,这些将佐的任免实际上转向了各卿大夫家族间的协商决定。到了这个阶段,国家的实权已经逐渐落入卿大夫的手中,卿大夫专权的局面就此形成,并最终造成了“三家分晋”的历史局面。
因此,负责控制晋国大权的六个三军将佐便被统称为“六卿”。由于中军在晋国的三军中拥有最高的地位,故中军的最高指挥者“中军将”同时也担任了最高级别的执政正卿。如此一来,晋国的军政大权便在“中军将”的手中掌握,使得他成为了“六卿”之中的首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方道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